这是刘思毅的第 290 篇原创,
持续日更,做最懂流量的创业者。
年关的时候,在想,要不是微信,要不是公众号,还有微信支付,还有小程序的话,中国互联网会是怎样的光景呢。
写一篇随笔,纪念走过的微信生态 10 年。
1,
第一次用微信的时候,还是 2011 年的大一,
那个时候,大学生的 SNS 用得十分溜,人人网是每一个北大学生必须要刷的,不是微博,不是微信,是人人网。
没有经历过 2008 - 2013 年这 5 年,你们都没有感觉, 人人网当年在大学的普及率。
当时的北大,但凡是一个学生,上课都要带着笔记本电脑,特别是我们文科学生,煞有介事的说,这是在记笔记,还时不时认真看一下黑板。
结果其实是在看人人网 PC 网页,动不动就发一下状态,一天能发 10 条状态,
点赞和回复的时候,还可以直接在下面网页窗口回复,每一个同学的人人网页上,都会有自己的照片。
人人网给我们当年的感受就是,一个校园名片,最近来访一定很重要啊,累计访问量一定很重要啊,
通过一个好友的最近来访和最佳好友的点击,可以加上很多很多不认识的同学,成为网友,然后线下面基。
当时的 IM 是什么。
小朋友们应该想象不到,是飞信。
为什么是它,因为第一免费,只要大家都有飞信客户端的话,第二是不用大家加 QQ 群,直接就是电话号码。
如果你只有他们的电话号码,你群发也是 OK 的,这样只需要付 1 毛的短信费。
这两个产品,直接在 2013 年,被微信干死,
而我们第一次开始使用微信,也是莫名其妙,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,一夜之间,每个人都会问一句,有微信吗,加一下。
2,
时间到 2013 年的时候,微信的朋友圈已经开始成为装逼神器,当时的朋友圈的活跃是不可想象的,真的不可想象。
我当时做播客,加了 5000 个粉丝,每次朋友圈回复都在 40 个以上,
最高一次,是我的北槽合伙人结婚,在校园办了一场婚礼,我 Po 了北大草坪的婚礼照片,得到了 1400 多个赞。
那个时候已经用 iPhone 了啊天呐,居然把我的 iPhone 卡到难以置信的地步,我的妈呀。
但那个时候的朋友圈的人们,还是羞涩的,大家还是只会发美好的东西,没有什么营销属性特别重的东西,
大家真的很像目前微信 App 在 iOS 上的 App 示例一样用微信朋友圈和群聊。
编辑一条朋友圈,要非常非常非常久,然后就期待点赞和评论,没有也会伤感。
朋友圈是中国人第一次全民级别的社交表演啊,
走到一个人的票圈下面,看评论,卧槽他们居然认识,我来留下痕迹,看了一个妹子的票圈,不错啊,漂亮,点个赞,算打个招呼了。
所以我说张小龙是真的抽象大师,如何能抽象普适到,可以映射线下的场景呢。
这不就是一个小镇的广场吗,人们可能都认识,都是熟人的圈层,
散步聊天唠嗑,然后缓慢地滑动,就过完了自己的娱乐时光,如何能不沉浸,如何能不上瘾?
朋友圈还是一种记录,我 2019 年的时候,送给爸爸妈妈生日礼物就是我回溯 3 年的朋友圈彩印合集,序言是:
希望你们一起见证和走过刘思毅的生活。
还有些感动。
3,
2015 年之后,我们的父辈母辈也上来了,开始用起了廉价智能手机,开始用语音说话。
这是微信普适性最强大的一点,只需要按着说话,简单易操作,
只要帮老人下载 App 完毕,然后加了自己的子女,用和子女的随时通话、聊天进行实践,就可以非常容易上手。
我和父母的联系,从原先高中和大一时期的每周一次 1h 的长电话,变的碎片化,
我们有了一个微信群,叫做「刘老汉儿、秦会计和刘思毅」,我昨天一看聊天记录,最早的居然是 7 年前。
7 年前,就可以直接在微信群里发照片、视频,以及文字、语音。
我的父母,和很多四川人一样,总是在按住说话的时候,爱重复。
刘思毅,吃饭了没,吃饭了没。
至少说 2 遍,这样的语音习惯保留到了现在。
听我们大家族的微信群,每一个人每天的聊天,在内容上不会有任何的新意,谈论天气、谈论吃的什么、谈论去哪里玩儿、谈论老人的聚会、谈论新年的安排。
可是我直到现在,每次都认真听完家人们的谈天,以及为他们发的视频和图文消息,感到好笑。
「天涯若比邻」是微信帮助中国人实现的,移动互联网下的全民标准产品应该如何进行 UI 设计,如何进行交互设计,这是微信确定的标准。
微信之后,全民进入真正的智能手机使用时代。
可以说,抖音、快手的更下沉、更广泛,是因为之前已经有微信。
4,
哪怕是今天往回看,还是要感叹公众号这个生态,释放了多少个体经营者的创造力,也创造了多少流量漏斗下的生意模式。
公众号构成了中国大面积公众对内容消费的基础生态,
原先是故事会、青年文摘、读者、新周刊,现在是十点读书、新世相、真实故事计划。
公众号成就了无数个流水过亿的公众号电商公司、广告公司、内容公司、拉皮条的 MCN 公司、整合营销公司,
直到现在,拥有公众号流量,还是等同于拥有一个持续产生稳定现金的理财产品。
它是如此的抽象,抽象到可以做内容 IP,可以做内容电商,可以做垃圾黑五类,还可以做小说和知识付费的会话窗口,还可以做公厕、娃娃机、体重秤的流量承载地。
公众号开创性地为国人设定了一个「选择」的自由,自始至终地坚持自由订阅、自由取关,平台不干预流动规则,
内容去中心化在关系链中流动,激励了整整一代媒体人的创造力,哪怕只从这个维度来说,
张小龙已然超神。
微信十年,感谢微信让我赚钱哈哈哈。
欢迎加我微信 qunxiang16,领取我做过的一个 PPT「微信生态的好生意与坏生意们」,值得收藏。